2017/07/10

民生大事

民以食為天,不管在哪個地方落腳,找到安居的窩之後,下一個任務就是找到菜市場。

聖多美市區的菜市場有兩個,殖民時代留下的舊菜市場和照片中樓高兩層的新菜市場,這個由我們協助興建的市場雖說"新",也有20年歷史了。

我們通常到新菜市場採買蔬果。

一樓主要販賣蔬菜水果,中間主走道兩邊的攤位使用率最高,往外推擴尚有三、四排攤位,但只有零零星的攤販了,側邊光線較暗,攤位條件較差。二樓則是以販賣服飾、布料為主,但我們從來沒上去過。

小島的農作種類有限,我們可以接受的食材有:高麗菜、番茄、洋蔥、馬鈴薯、紅蘿蔔、四季豆、青椒、南瓜、佛手瓜、黃瓜、芥蘭、水芹菜、紫色的雞蛋茄、青綠的小圓茄、白蘿蔔、芥菜、萵苣、地瓜、樹薯、辣椒、薑等,大約20種左右。其它就是當地人才會使用的香料和食材了。

小島的農作看天吃飯,依循季節種植和採收,所以每次我們能買到的蔬菜就只有不到10樣,其它的只能靠超市不穩定供貨的進口蔬菜和冷凍蔬菜了。

攤商販賣的方式多半是把菜一堆一堆擺放,論堆計價;芥蘭、萵苣和高麗菜是論顆計價;當然如果購買量大就以公斤計,不過不是每個攤位都有秤的,有人還得跑去找鄰居借秤呢!

小島人民的自尊心很強,在這裡買東西如果覺得品質不夠好,最好的方式是問攤販是否還有其它的,若是沒有,就謝謝他,告訴他下次再來買,千萬不能批評。迥異於我們熟悉的買賣文化,也讓我學到比較好的說話方式。

當我們固定向某些攤商買菜成了主顧後,他們會熱情地提供當天最好的貨色,或是多給些份量,更有甚者乾脆另外拿個袋子裝進番茄、小黃瓜送給紡織娘,說是給她做沙拉。

我們常跟Ines買東西。她總是默默守在主走道後面兩排的小攤上,不會大聲吆喝招攬客人,攤子上的品項總不超過五樣,但是她賣的高麗菜價錢實在又好吃。

2015年年中,臺聖雙邊合作計畫的農夫市集開幕,我們多了一個採買新鮮蔬果的好地方。

每個月兩次的市集,有許多由技術團輔導的農民擺攤。露天場地明亮而寬敞,常一大早6點半就湧入大批人潮。

這裡的蔬果品項和菜市場的差不多,但在市集擺攤的農民多是前一天或當天採收運來,所以市集裡的蔬果品質好很多。還不時可以買到菜市場裡難得一見的野菜──龍葵。

有時候會買到稀奇的東西,像這種長相奇特、顏色鮮豔的桃子,當地稱為水蜜桃。

住在小島當然要吃魚,我們經常光顧濱海公路旁的魚攤,那裡賣的通常是當天早上的漁獲。除了魚,還有人在市中心濱海的獨立廣場前,以樹枝串起花枝和章魚兜售。至於其它海鮮就只能買冷凍的了。

鹹魚乾是小島料理的重要食材。

偶爾會有漁夫拎著一整桶龍蝦來兜售,說是自己潛水下海捕來的。當地人不時興吃龍蝦,但知道我們喜歡。那可是正港的海「鮮」,活跳跳的。

除了去菜市場、超市和市集,有些水果則來自社區院子或朋友家裡栽種的,有長得像南瓜,櫻桃大小、酸酸甜甜的蘇利南櫻桃(Pitanga);來自南美、釋迦的親戚,通常用來打果汁的山刺蕃荔枝(Sape Sape 或Graviola);成熟就香氣四溢的的腰果;我們都熟悉的蓮霧。沒拍到的還有土芭樂、芒果和酪梨等。噢!對了!還有家家戶戶都有的香蕉和木瓜。

青黃不接的時候,我們會上山採野菜補充。

只要下過雨,馬齒莧(臺灣俗稱「豬母乳」)和野莧菜就會到處蔓延滋生,是很容易取得的野菜,兩種一起炒真是美味極了。這兩種菜我都在葡萄牙的菜市場裡看過,但小島當地人卻不懂得吃馬齒莧,真是有點想不通。

來到小島後,我才知道佛手瓜和龍鬚菜是一家人,上山最常採的就是龍鬚菜,因為我們都喜歡吃,再加上漫山遍野都是,當地人又只吃瓜不吃葉,摘菜並不會冒犯他們。

在山上還可以摘到類似覆盆莓的小野莓,數量多的時候足夠做兩、三瓶果醬呢!

在小島的生活,處理「吃」這等民生大事,雖不困難但受限於食材,要變化菜色卻也充滿挑戰,當然,不可否認,也是野趣十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