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6

參觀可可工廠

2015.09.08

九月初了,暑假整整放了三個月,但紡織娘還未開學,母女倆每天在家中大眼瞪小眼,日子真有點太長了!當朋友邀約參觀小島的可可工廠,立馬緊抓出門透氣的機會。

19世紀早期,葡萄牙人將可可和咖啡引進擁有肥沃火山土壤的小島,完全沒有水土不服的問題。它們不但落地生根,還為葡萄牙人帶來財富。這樣,也算搖錢樹吧?
到了20世紀初,小島更成為世界最大的可可產地。可可,就是巧克力最重要的原料。

脫離葡萄牙統治之後,可可仍是島上的重要經濟作物。只要離開市區往山裡走,路邊常見可可樹,山林裡也仍有具規模的可可園。但比起往日,可可的黃金時期是已悄然逝去了。

工廠前的石板路是葡萄牙人曾經在此經營留下的印記。台車軌道則暗示了百年前可可的產量。

高大寛廣的廠房可以想見昔日的輝煌,斑駁的牆面正映照出現今的凋零。

從側邊的門進入。

偌大的廠房裡,不見工作人員,只有地面上幾座可可豆小山和一股幽微的酸腐味迎接我們。


越往工廠後頭走,那酸味越重。
直到儲放可可豆的大槽出現,導覽阿伯解釋:可可豆從可可果實取出後,需放在槽裡發酵數天,以除去包覆著可可種子的白色果肉。原來,這便是那股令人不舒服的酸腐味的源頭。

槽邊放置標示時間的牌子,掌握可可豆發酵的天數。

每一個大槽約莫有三個浴缸並列那麼大,這個區域大概有3、40個發酵槽。那天只看到兩個發酵槽裡有可可豆。

想像一下,百年前,可可產量全盛期,每個發酵槽都裝滿了可可豆,多壯觀!但味道也多麼恐怖。

成熟的可可剖開,薄薄黏黏的白色果肉包裹著一顆顆種子,貌似釋迦。這是新鮮的可可豆模樣。果肉可食,只是太薄了,味道差釋迦遠甚。

發酵6天之後的樣子。這時候果肉已經不見了。

發酵完成,接下來就要烘烤。

這個烘烤可可豆的超級大烤箱,是一間很大的房間,那疊放著大鐵盤的架子可比我還高呢。

可惜,烤箱裡滿佈蛛網,已經停工很久了。

距大烤箱約50公尺的另一廠房放了個大鍋爐,鍋爐將水燒滾,讓蒸氣充滿通往烤箱的鐵管,利用鐵管的熱度來烘烤可可豆。

在烤箱停工後,這些從地面堆到天花板的木材,不知有何用途?

現在可可豆產量不多,用日曬法自然烘乾,節省成本。

導覽阿伯說曬乾的可可豆已經可以吃,這種只有在產地才能嘗到的滋味,當然要試一下。我揀了一粒入口,嗯~有點苦,發酵造成的酸味也嘗得到。說真的,加工是有必要的。

據說Godiva的巧克力原料有部分來自小島。

這台老舊的機器用來揀選可可豆。別看它滿布灰塵,目前為止它還未除役。

曬乾的可可豆會放入黑色圓槽中,太小或碎裂的可可豆就從圓槽旁三支漏斗狀的地方掉出來。

好的豆子從圓槽前方送出時,工人坐在階梯狀的凳子上,再次篩選,以防有不良的漏網之豆。

通過篩選的可可豆從兩邊滑入布袋中。

一麻袋一麻袋優質的可可豆包裝完成。

用地磅秤重。

這一批可可豆運往歐洲後,一經知名品牌的巧克力工廠加工,麻雀變鳳凰,身價百倍。這是資本主義殘酷的一面,加工的高附加利益輪不到產地賺。

走出可可工廠,眼前這景象,不知為何讓我想到「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