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8

邊境城市,伊瓜蘇─Foz do Iguaçu

濃密樹林覆蓋的大地、蜿蜒流淌的伊瓜蘇河,在飛機慢慢降低飛行高度後映入眼簾,我們的期待和興奮指數,「咻」的一下飆高。

這麼平靜的河流和奔騰的瀑布怎麼會有關聯?

位於巴西西南邊的伊瓜蘇市規模不大,機場的模樣讓我想起了非洲小島的機場。

巴西國內線的班機通常只能攜帶10公斤的隨身行李,若有行李要寄艙托運,得另外付費。這一次正因為只拉了登機箱,我們才能輕輕鬆鬆搭公車到市區。

在巴西搭公車,這還是第一次。搭公車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公車上的設施很新鮮。車上設置了「收銀台」,從前門上車的旅客要在這裡付車資給車掌,才能通過旋轉閘門進入哦。


從旅行社拿來的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伊瓜蘇是個邊境城鎮,緊臨兩條界河,與阿根廷、巴拉圭為鄰。很多巴西人來這裡玩都會順便過個橋去巴拉圭血拼,聽說物價比巴西低的多。

三國在交界處(Tríplice Fronteira)各自設有界碑,巴西這一邊的界碑公園下午兩點開門,門票23.5巴幣,相當臺幣235元。和國家公園的票價63.6巴幣比起來,這個價錢實在太瘋狂了。

巴西朋友建議在外圍看看就可以了。因為沒有想和界碑拍照的念頭,我們決定遵從朋友的建議,趁早上沒有遊客的時候去晃一晃。

隔著伊瓜蘇河,Rio Iguaçu,與巴西對望的阿根廷。那小小的、上藍下白的三角椎就是阿根廷那一頭的界碑。

伊瓜蘇河便在這裡注入南美第二大河巴拉那河,Rio Paraná。

隔著巴拉那河和巴西相望的是巴拉圭,紅白藍三色的就是界碑。三國都用國旗顏色標示界碑。

除了瀑布,伊瓜蘇有一家私人經營、號稱南美最大的鳥園 Parque das Aves。


葡文名字 guará的美洲紅䴉,紅得好美。




不記得這種有自然捲的鳥叫什麼了,只記得牠們的羽毛色澤和紋理讓我聯想到印地安人的頭飾。


這三隻托哥巨嘴鳥,Tucano-toco,牠們不只嘴大,膽子也是園裡最大的,不時飛衝向正在欣賞牠們的人群,引來驚呼連連。

不像常見的黃綠色的鸚鵡,這隻鸚鵡有種王者的氣勢。




金剛鸚鵡真是漂亮的鳥類!尤其最後這兩隻靛藍金剛鸚鵡, arara-azul-de-lear,一身低調沉穩的藍真是深得我心。牠們是瀕臨滅絕威脅的物種,受到巴西政府及華盛頓公約的保護,禁止捕捉及交易。

逛完了鳥園,接下來我們要去國家公園看瀑布了。國家公園入口就在對街,從鳥園走過去只需五分鐘的腳程。

2018/02/19

樸拙老城──Goiás

若逢週休連假,總想出門走走,但巴西太大,開車實在跑不遠,很多有意思的景點都至少要一個星期才夠。所以這回還是一樣,三天連假只能在包圍首都特區的Goiás州裡打轉,一探曾經是該州首府的老城Goiás。

十八世紀初,這一帶因為蘊藏金礦而吸引了早先來墾荒,已落腳巴西東南部的歐洲人,十八世紀中期這裡逐漸形成聚落,十八世紀末有了現在看到的城鎮規模。但十九世紀以後金礦產量減少,人口外移;二十世紀中期,Goiás州的首府也由老城遷到150公里外的新城Goiânia。這樣的「不幸」際遇卻讓老城將兩世紀前的面貌和風致保留了下來,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Goiás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紅瓦矮山,教堂尖塔矗立其間,這風光真與葡萄牙北部鄉間小鎮神似。

老城被一條小河分成兩個部分,跨河的都是這樣古老的木橋,中間是車子走,行人請走兩旁。

橋右側房子的窗台上放了個老太太人偶,像是倚窗欣賞隔河街道上的風景。不過,她可不是尋常的巴西老太太喔,而是巴西文學史上一位很重要的女詩人,Cora Coralina。臨河的房子是她的舊居,她過世後,舊居內的陳設保留了下來成為博物館,供人緬懷。

Cora Coralina的本業是做甜點,有餘暇時就看書寫字,七十六歲出版第一本詩集,立刻受到巴西文學界的矚目和推崇。老太太詩作的靈感及題材都來自日常的平凡,家居生活、街坊鄰居、回憶過往及反省人生。

最讓我感動的是館裡的導覽員,她不但將女詩人的一生如講故事般生動地介紹給我們,更時時流露出Goiá有這麼位女詩人讓她深以為傲的神情。我想她熱切地愛著自己的鄉土吧!




石板路、老木橋、二百多年的建築和傳統,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城裡藝品店的窗子上總是會擺上namoradeira這種半身陶製女偶,據說古早以前待字閨中的女孩不得任意外出,百般無聊,只好靠在窗邊看風景,藉此引起男子注意。我們猜namoradeira有「望春風」意思吧。

現在,這種一隻手環胸、一隻手撐頭的namoradeira,是巴西很常見的擺飾。 

這座有哥德式尖塔的教堂是老城的地標。

教堂裡的儀式我們很陌生,庭院裡的綠影涼意卻清涼可喜。才是可親的。

為了尋找網路上許多人推薦的冰店,我們來到這個老城居民休憩娛樂的公園,把公園周遭的店巡了一趟,卻不見冰店,可是明明地址是在這附近。後來,看到有人手上拿著冰淇淋從中間涼亭狀的建築走出來,才恍然大悟。

冰店開在公園中間翻修過的老屋裡,真是新奇,但販賣的冰淇淋及冰棒口味更新奇,有一般冰店沒有的羅望子口味、波蘿蜜、樹葡萄等口味,都很好吃唷!我們連續兩天來買冰吃。

從公園旁向下望。

另一間老教堂,教堂旁邊的木架鐘樓,真有樸拙古意。

Goiás老城規模很小,兩天一夜可以走遍,而且是慢..慢..地走,在長巷、老屋、白牆、雲影裡,晝長人靜。

2018/02/15

熱鬧滾滾嘉年華

嘉年華是巴西一年一度的盛事。

每年2月間,一隊隊身著絢麗、新穎舞衣,妝容亮麗的人們,簇擁著展現特定主題的花車,隨著音樂踏著性感的森巴舞步,閱兵似的經過綿延幾公里的看台,這是我們從媒體上認識的巴西嘉年華。
嘉年華的遊行活動,其實是各個森巴舞蹈學校卯足全力較勁的舞台。其中,Rio de Janeiro,里約熱內盧的最知名。(相片擷取自巴西globo新聞網站)

如果想領略這樣熱鬧華麗的森巴風情,一定要早早規劃,巴西朋友說最好在半年前買票,不然日子愈近票價愈高,而且也沒有好位子可以選。除了坐在看台上,也可以選擇穿上舞衣跟在隊伍後面;不過,既然在遊行行列中接受掌聲和喝采,多「付出」一些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是今年聖保羅市的嘉年華,看到新聞報導的時候,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問題是:要上廁所怎麼辦啊?(相片擷取自巴西globo新聞網站)

里約熱內盧海灘上的嘉年華活動。(相片擷取自巴西globo網站)巴西朋友特別叮嚀我們:參加這種熱鬧滾滾的活動,一定要特別注意隨身的財物和安全。性騷擾、搶刧等犯罪事件在這期間也是熱鬧滾滾的進行著。

相較於聖保羅和里約,嘉年華期間,巴西利亞是個平靜的城市。但今年巴西利亞市政府推出「巴西利亞有嘉年華」的活動,大約持續一週,全市的不同街區有不同主題的節目。我們因而過了個平靜中偶爾點綴熱鬧的嘉年華假期。

我們的第一場嘉年華活動,是要上網用大約美金30元預購,就可以從下午4點一直到晚上8點無限暢飲啤酒,參加的人以青壯年為主。我懷疑這活動是由酒商贊助的。

裝扮,是嘉年華的最大特色。可以簡單的戴個造型髮箍、也可以精心設計主題扮相。這時候,不管穿得多奇怪都一點也不奇怪!

第二場嘉年華活動是偶然遇到的。在市中心的路上,看見一群群青少年,每個人都多多少少花了心思裝扮,正往同一個方向走去,我們便跟了上去。這個商業大樓圍繞的小廣場,聚集了許多年輕人,DJ播放著熱門歌曲,大家又唱又跳,全場嗨翻了天!

超級瑪俐歐兄弟真人版。

裝扮、音樂、舞蹈、飲料和歡笑,構成了嘉年華的狂歡印象。啊!還有「豔遇」和年底的「嘉年華嬰兒潮」。

2017/11/15

露天建築展場──Esplanada dos Ministérios,巴西利亞的部會大道

二十世紀中葉從巴西中西部高原的荒野「生」出來的巴西利亞市,不僅城市的形狀、住宅區和商業區的分佈、建物高度限制等都經過精心規劃,甚至連地標都放在一直線上了。

位於機腹位置,高76公尺的電視塔是地標之一,可供人一覽都市全景。

開車行駛時感覺不到道路的對稱設計,一旦自塔上居高臨下,對稱的線條成了一幅畫。

從電視塔往前延伸,越過中間橫向的主幹道Eixão,可以隱約看到白色大樓,大樓與電視塔遙遙相望,形成這條直線上的兩個端點。

拉近一點看,是名為Esplanada dos Ministérios 的區域,直譯是「部會廣場」,但我們私下稱之為「部會大道」。因為道路兩旁的大樓都是各部會的辦公室。大道盡頭,兩棟白色高樓聳立之處是國會。右前方的是國家博物館及主教座堂。

猜猜看,巴西利亞這個設計成飛機模樣的首都,它的博愛特區會在哪裡呢?機翼?機首?機身?哈!當然是在高級艙等的位置啦!

部會大道上的公共建築多由巴西著名的建築師Oscar Niemeyer設計,在二十世紀6、70年代陸陸續續完成。

其中一個有趣的建築是巴西國會。兩個半球體,一正放一覆扣,右邊的是眾議院,左邊的是參議院,中間28層樓的雙胞胎大樓是國會辦公室。有人開玩笑說:這個建築像兩個碗放在桌上,中間還立起一雙筷子。

國會前的大片綠地則是民眾的「陳抗區」,也提供舉辦演講之類的活動。

國會旁的外交部大樓也出自Oscar Niemeyer之手。

從國會後面看過去,部會大樓規格統一,像一列整齊排放的積木。

國會後面的三權廣場,Praça dos Três Poderes,被代表行政權的總統府、立法權的國會和司法權的聯邦最高法院圍繞。廣場的位置相當於機頭,也就是駕駛艙,由Oscar Niemeyer和他的老師Lucio Costa──巴西利亞的總設計師──共同設計,具有三權和諧交會的涵義。

不過,近來巴西貪瀆案頻傳,總統牽涉其中,國會和法院間的攻防不斷,讓當初設計者的美意充滿了諷刺的意味。

廣場上兩人併肩而立的大銅像,是向建城的工人致意。

銅像的對面是總統府,也是Oscar Niemeyer的作品。

與總統府隔著廣場相對的是聯邦最高法院,同樣是Oscar Niemeyer的作品。

法院前方名為「司法」(Justiça)的雕像,構想來自希臘和羅馬神話中代表法律、正義、堅韌的女神形象。至於為什麼蒙上眼,有人說是剛正不阿,法律之前一律平等的公平審判;蒙上雙眼看不到眼前是何人,不受影響,一切依法,秉公處理。手上握了一把劍,代表擁有力量、勇氣、規範可將法律付諸實踐。

國家博物館, Museu Nacional,又一個Oscar Niemeyer的半球體建築傑作。

主教座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 de Nossa Senhora Aparecida,部會大道上另一個具有話題性的建築。


地面上,皇冠似的外形其實是教堂的屋頂。通過四個聖者後走進通往地下的走道才能進入教堂。(上圖左邊)


 
沒有聖經故事的彩繪玻璃屋頂,明亮清爽的空間,實在太超越我們對教堂的認識了。若不是三個「飛」在半空中的天使和放了十字架的祭壇,大概沒有人會相信自己走進了教堂。

流線造型的告解室。


某一個黃昏不小心拍了張有那麼點神異性的照片。


Oscar Niemeyer以帶有實驗性質、突破框架的美學觀所設計的建築,在半世紀後的現在看來仍然顯得「異常」、「不知所云」,也把巴西的政治權力中心,變成了現代建築的大展場。

即使方方正正的辦公大樓也是有看頭。運用遮陽百葉不同的開闔角度,創造出色彩的明暗變化,和隨時可以變換的拼貼圖案。這樣的建築外觀,也是巴西現代建築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