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覺得要認識一個城市,來趟菜市場巡禮是絕對必要的。因為菜市場裡,庶民生活所需一應俱全、叫賣聲此起彼落、搜尋好物的眼神四處遊走,是一個充滿生命力、貼近當地真實生活的地方。
在巴黎的第一天晚上,孩子睡了之後,我和Zeppelin猛翻旅遊指南,抱著臨陣磨槍不亮也光的心情規畫第二天的行程,然後.....那個「光」就出現了──拉丁區有一個週日的流動市集叫Marché Monge,離我們住的地方不遠。當下決定這是隔天非去不可的地方。
第二天參觀了萬聖殿(Panthéon)後,就直奔Marché Monge。但就像此行的其它旅程一樣,沒有做足功課,只是拿著地圖挑一條看似很可靠的大路走,一開始一家子還很悠閒地晃著,走了快半小時之後,我開始急了,因為我們離開萬聖殿已是近午時分,而假日市集只到下午一點半,Marché Monge是我不想錯過的啊!
雖然花了比較多時間,但也不會只是走冤枉路完全沒收穫,這就是旅行的樂趣。
途中我們發現了這家糕餅店,玻璃櫃裡繽紛的甜點和正賣力演出的巧克力樂團吸引我們駐足,若不是早餐吃得很飽,我們一定不會只是看看展示就好。
好不容易,終於看到有婦人拉著菜籃車,我們跟在她後面,找到了 rue Mouffetard,再轉個彎,Marché Monge就到了。
呼!到了!趕路找路的心焦,在這一瞬間化為烏有。
市集已到尾聲,沒有採買的人潮,這樣我們更能盡情地看個夠。
那一朵朵飽滿的朝鮮薊是我讀了英國帥哥主廚「奧利佛」的書之後,一直想試的食材,可惜我無法帶著他們上飛機,只能拍照了。
回來後細看照片才發現:旁邊那一束束的櫻桃蘿蔔像極了盛開的花朵。
這個Cheese専賣攤真是叫我瞠目結舌!各式各樣的Cheese,怕有上百種吧?我能叫得出來的只有兩種,多麼的孤陋寡聞啊!
在這個菜市場,攤販在擺放果蔬時彷彿特別注意配色,行走其間是視覺的饗宴。
逛菜市場是一種樂趣,買到廉價美物是更大的樂趣,那天我們買了5、6個在臺灣沒見過的、扁扁的水蜜桃,和半公斤的櫻桃,兩種都甜美多汁,櫻桃更成了零嘴,一路逛一路吃,好過癮!
Mouffetard路上有許多別具特色的小店、小館、Cafe,據說是大學生喜歡聚餐的地方,價格比左岸旁的餐廳實惠,餐點也可口,街道不是很寛闊但也不擁擠,走在這條路上有臺北溫州街的感覺。
當我們走上Mouffetard路,竟看見萬聖殿的圓頂,再對照一下手上的地圖,天啊!原來從萬聖殿旁的小巷穿過來,很快就可以到啦!我們竟繞了好大一圈,真是太烏龍了。
位於Saint-Germain路上的拱廊街,我已忘了它的名字,只記得它是左岸僅存的拱廊街,一走進這裡,Saint-Gemaim的時髦、繁華立刻沉澱下來,昏黃的光線、優雅的老咖啡館、古樸的石板路,好似穿過時光隧道回到19世紀。
拱廊街當然不是菜市場,而是商場,但實在不知道要歸入哪一篇,就暫時寄放這兒吧!
2013/09/15
去蒙馬特尋找艾蜜莉
因為很喜歡「艾蜜莉的異想世界」這一部電影,來到巴黎,我最想逛的就是古靈精怪的艾蜜莉生活的地方蒙馬特(Montmartre)了。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在「瞻仰」了巴黎鐵塔後,根本不想排隊上塔的原因。
一走出地鐵站就看到「紅磨坊」,那屬於夜晚、燈紅酒綠的魔力,彷彿被陽光一照就蒸融了,顯得很平凡。
來到蒙馬特,如果懶得走路,可以搭觀光小火車哦!就是照片中紅磨坊前那列白色的小火車。不過,我們還是選擇不受拘束地隨意亂逛。
延著紅磨坊旁的Lepic路向上走,想去艾蜜莉工作的咖啡館朝聖,途中看到這家點心店,賣的全是派,有甜的有鹹的,雖然肚子不餓,我還是忍不住買了最愛的Quiche(鹹派)。真是一個「可口」的意外!
但不幸的是出門前匆匆忙忙沒帶到資料,腦海中對艾蜜莉工作的那家咖啡館的印象也漸漸模糊,再加上一路上也没見著「人潮洶湧的咖啡館,最後竟然沒找到!哎!只能怪自己一直處在放空的狀態中。
晃著晃著,人潮漸多,我們走到了蒙馬特山丘上藝術家聚集的廣場,喜歡畫畫的紡織娘看得目不轉睛。
有著複雜政教意義的聖心堂是巴黎的地標之一,第一眼看到這座教堂感覺是:不像傳統歐洲的教堂建築,很有阿拉伯的感覺。後來查資料才知是羅馬拜占庭的風格。
圓頂的曲線勾勒出柔和的天際線。
從聖心堂前的階梯往下,到了一個有水池的廣場,水池幾乎被泡腳消暑的人們圍住,愛玩水的紡織娘當然也去湊一腳。
看到沒?前面那個小廣場就是艾蜜莉和尼諾相約要見面的地方,右邊的綠色篷子下就是旋轉木馬。
再走下去,直直穿過小路,就回到大馬路上。不過已經離原來下車的地鐵站很遠了。
蒙馬特雖是大巴黎的一部分,卻有小鎮氛圍,走在其間讓人的腳步不禁輕快起來,竟有渡假的心情。
來到蒙馬特,如果懶得走路,可以搭觀光小火車哦!就是照片中紅磨坊前那列白色的小火車。不過,我們還是選擇不受拘束地隨意亂逛。
但不幸的是出門前匆匆忙忙沒帶到資料,腦海中對艾蜜莉工作的那家咖啡館的印象也漸漸模糊,再加上一路上也没見著「人潮洶湧的咖啡館,最後竟然沒找到!哎!只能怪自己一直處在放空的狀態中。
晃著晃著,人潮漸多,我們走到了蒙馬特山丘上藝術家聚集的廣場,喜歡畫畫的紡織娘看得目不轉睛。
有著複雜政教意義的聖心堂是巴黎的地標之一,第一眼看到這座教堂感覺是:不像傳統歐洲的教堂建築,很有阿拉伯的感覺。後來查資料才知是羅馬拜占庭的風格。
圓頂的曲線勾勒出柔和的天際線。
從聖心堂前的階梯往下,到了一個有水池的廣場,水池幾乎被泡腳消暑的人們圍住,愛玩水的紡織娘當然也去湊一腳。
看到沒?前面那個小廣場就是艾蜜莉和尼諾相約要見面的地方,右邊的綠色篷子下就是旋轉木馬。
再走下去,直直穿過小路,就回到大馬路上。不過已經離原來下車的地鐵站很遠了。
蒙馬特雖是大巴黎的一部分,卻有小鎮氛圍,走在其間讓人的腳步不禁輕快起來,竟有渡假的心情。
2013/09/02
巴黎盧森堡公園
2013.7月初
這回特地選擇住在巴黎盧森堡公園(Jardin du Luxembourg)附近,除了因為交通便利,當然也是準備帶小孩看看繪本《盧森堡公園的一天》裡,小豬們鬧翻天的地方。
所以抵達巴黎的當天早上,找到飯店,寄放行李後,我們便直接去公園了。
拜託了很久,紡織娘才勉為其難地模仿雕像的讓我們拍照。
手舞足蹈的吹笛人雕像,愉快的樣態是不是就像每一個進來公園的人呢?
公園很大很大,後來查資料才知道有23公頃,是巴黎人的後花園,很多人來這裡慢跑、野餐、散步、溜小孩。
水池、花圃旁邊的沙地上擺了很多椅子,讓喜歡曬太陽的人,可以盡情享受陽光的親吻。照片中那位老兄就在陽光下翻報紙,我猜他大概可以坐一整天。
藍天綠樹、碧草紅花、水光沙白,還有高高矗立的雕像,這就是繪本裡的場景,紡織娘一看就大喊:「就是這裡!就是這裡!小豬有來這裡。」
水池另一頭的宮殿一半是法國參議院一半是博物館,但那不是這次來公園的目標,遠遠觀看,攝入鏡頭就好了。
《盧森堡公園的一天》裡的小豬們就在這個大水池放帆船,紡織娘很想體驗一下,但是太陽實在太大了,加上租船要不少銀子(我忘了確實數字,但一定是一個讓我覺得CP值很低的數字)。而且我們不懂法文,看不懂說明自然搞不懂怎麼玩,還是看別人玩好了。
我比較喜歡走在樹蔭濃密處。
離開水池後的下一個目標是小豬們也去過的遊樂場。
對孩子來說,這個用矮柵欄圍起來的遊樂場就像天堂,但得先繳錢才進得去,小孩5歐元,大人2歐元。
我後來仔細觀察發現:如果小孩夠大會照顧自己,熟門熟路的巴黎父母會省下入場費,坐在場外的椅子上聊天、看書報、拍照。這讓我覺得自己真是個冤大頭!
這裡有flying fox吔!這是紡織娘怎麼也玩不膩的。
任務完成!
這回特地選擇住在巴黎盧森堡公園(Jardin du Luxembourg)附近,除了因為交通便利,當然也是準備帶小孩看看繪本《盧森堡公園的一天》裡,小豬們鬧翻天的地方。
所以抵達巴黎的當天早上,找到飯店,寄放行李後,我們便直接去公園了。
拜託了很久,紡織娘才勉為其難地模仿雕像的讓我們拍照。
手舞足蹈的吹笛人雕像,愉快的樣態是不是就像每一個進來公園的人呢?
公園很大很大,後來查資料才知道有23公頃,是巴黎人的後花園,很多人來這裡慢跑、野餐、散步、溜小孩。
水池、花圃旁邊的沙地上擺了很多椅子,讓喜歡曬太陽的人,可以盡情享受陽光的親吻。照片中那位老兄就在陽光下翻報紙,我猜他大概可以坐一整天。
藍天綠樹、碧草紅花、水光沙白,還有高高矗立的雕像,這就是繪本裡的場景,紡織娘一看就大喊:「就是這裡!就是這裡!小豬有來這裡。」
水池另一頭的宮殿一半是法國參議院一半是博物館,但那不是這次來公園的目標,遠遠觀看,攝入鏡頭就好了。
《盧森堡公園的一天》裡的小豬們就在這個大水池放帆船,紡織娘很想體驗一下,但是太陽實在太大了,加上租船要不少銀子(我忘了確實數字,但一定是一個讓我覺得CP值很低的數字)。而且我們不懂法文,看不懂說明自然搞不懂怎麼玩,還是看別人玩好了。
我比較喜歡走在樹蔭濃密處。
離開水池後的下一個目標是小豬們也去過的遊樂場。
對孩子來說,這個用矮柵欄圍起來的遊樂場就像天堂,但得先繳錢才進得去,小孩5歐元,大人2歐元。
我後來仔細觀察發現:如果小孩夠大會照顧自己,熟門熟路的巴黎父母會省下入場費,坐在場外的椅子上聊天、看書報、拍照。這讓我覺得自己真是個冤大頭!
這裡有flying fox吔!這是紡織娘怎麼也玩不膩的。
任務完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