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澳洲回來後,我開始留意台北的公園綠地。這才發現住家附近就有四個小公園,都是步行就可抵達的,就數量來說也不算少了,但為什麼玩起來就不如在雪梨的社區小公園舒服,仔細想一想,應該是台北的人口遠多於雪梨,相對地每個小朋友分配到的空間便小了許多,也就擁擠許多。不過,即使如此,我還是喜歡帶孩子去公園。
我們還將遊戲空間延伸到台大校園一帶。這是知名的溫洲公園,春天的景象。
在大學里的巷弄間穿梭,竟發現"古蹟"。
順著指標轉彎,瑠公圳的支流就靜靜躺在現代公寓的背後,接著映入眼簾的是令人"驚豔"的古意盎然。
接著在瑠公圳支流的指標對面,我們發現了"大學公園",一個隱身在辛亥高架下的小公園。
後來這裡就成了我們假日常來的「遊戲室」了!
2010/11/02
節選《旅人的眼睛》---張讓
近半年來,迷上張讓的文字。精確、知性,每每讀罷總是心有戚戚。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真實,這種真實只能以生活之眼捕捉,而不能以旅人之眼觀看。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真實,這種真實只能以生活之眼捕捉,而不能以旅人之眼觀看。
我們在一個地方住了一段時間以後,開始熟悉這地方的季節草木、情事脈動。我們在這地方之內,以居民視而不見覺而不感的無謂切入其中,體會周圍的一切,因為是局內人,生活在常規中老舊而安心。走過每天走過的街道,進出每天進出的建築,所有細節在熟悉中泯滅,不能描述那個招牌的顏色,弄不清楚巷子裡有幾支路燈,但是那氣氛、節奏、味道、聲音,所有總體在我們的印象裡。我們在印象的混沌中摸索,這感覺是熟悉到再不能熟悉、準確到再不能準確。我們是這印象的一部分,我們知道,不需要去尋找、去看 。
當旅人遠道尋訪一個地方,看見的是什麼?到紐約看見帝國大廈、世貿大樓、自由女神、第五街、百老匯,到巴黎看見凱旋門、羅浮宮、艾非爾鐵塔、皇家歌劇院、塞納河,這些名勝古蹟 一一看在眼裡,甚至背誦它們的歷史事實,彷彿比當地居民知道更多重要細節。然而正是這種彷彿知道,使旅人所見停留在表面。這是局外人的看, 不能在幾天之內吸取屬於一個地方的精神,以當地的山水人文為自己的血肉質素、風格性情,充其量只能是眼睛的看,也許所見不虛,然隔了一層,見皮不見神。
.....................
我要以一個居民的身分認識所到的地方,知道那裡的山水節氣,了解在那個環境生活的甘苦。我想要捕捉屬於每個地方的特質,也許是天空的顏色、城鎮的格局,或者是居民的口音。我想要在出發前便略有所知,到時能夠看見內在生命的肌理,而不是遊客一味尋樂的表面。
.....................
我對巴黎最好的回憶不是到了羅浮宮、凱旋門、聖母院、香舍麗榭大道,而是倚在小旅館房間窗上看街景,或在菜市場上買甜而多汁的血橘,或只是走過街道,看擦肩而過的行人,瀏覽兩旁古老建築,聽不同角落的市聲,吸取屬於巴黎的情調、節奏和色澤。
我喜歡慢慢走過陌生的城鎮,給自己充足時間領略新的空間,讓自己浸透那裡的氣息。我理想中的旅行慢,是體會而不是觀光。
......................
不管旅行的意義是什麼,旅行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許多人在度假時,匆匆趕到目的地,在一番精疲力盡旅遊之後,又匆匆趕回來。我不喜歡這樣的旅行,卻不免落入這樣的旅行。正如旅客最討厭看到別的遊客,自己卻不免是遊客。
........................
2010/10/23
豔陽下的派對
去年暑假帶紡織娘去了一趟鶯歌的陶博館後,就深深覺得那是個適合帶學齡前的小朋友去玩的好地方,所以今年暑假,我們娘兒倆再次頂著八月驕陽前往,而且還參加了陶博館辦的鶯陶派對。
這天適逢星期五,園區內有供應窯烤麵包,以相思木為燃料烤出來的比薩香味誘人,一個十吋要價180元並不便宜,但我們還是買了一個當午餐,難得嘛!平常不吃比薩的紡織娘這回倒是很識貨,吃了不少呢。
參加這場派對的第一支舞──甎屋疊疊樂,用甎塊疊城堡比用積木有fu多了。
第二支舞──花瓶迷宮彩繪體驗,拿著特大號的粉筆在素坯大花瓶上塗鴉。挺過癮的!
第三支舞是到兒童體驗室去做門牌,剛開始為門牌上色時紡織娘很小心,後來就率性起來了。
第四支舞是在老師傅的指導下完成的。這個製成陶瓷器具的方法叫「旋坯」,選一個喜歡的圖案放進不斷旋轉的機器中,再丟一土塊進去,手要持續按壓,最後去掉多餘的陶土,連同模型整個拿出來就完成了。
第五支舞是「注漿」,也是製陶器的方法之一。不過當時舞池裡實在太多人了,無法拍照。
為了跳這支「人體彩繪」的舞,我們整整排了一個小時的隊。
第七支舞是選一虎年主題紋飾陶板做拓印。
夕陽西斜,「快樂陶片DIY」的現場已没有排隊人潮,我們才得以和陶片跳完這場派對的最後一支舞。紡織娘挑選了喜歡的圖案後,拿一小土球用力壓進模型裡,脫模後再用竹筷稍微修飾,便完成了。
這場派對很好玩,但也把紡織娘累壞了,一上火車便沉沉睡去。───2010.08.13
2010/08/30
到哪兒都要喝咖啡
喝咖啡這檔事,對葡萄牙人而言可是超級重要的。不管我們去的是大城或小鎮,咖啡吧(café)到處可見。常常點杯咖啡坐下來觀看和我一樣來解癮頭的葡國人,有的是三五成群朋友碰面閒嗑牙;有的是穿戴整齊的上班族出來透氣舒壓或與人約會談事情;有的是工作告一段落的藍領階級來填肚子;也有老太太提著大包小包從菜場來歇腳;當然也少不了讀報發呆,或是像我一樣──看人也被人看──純消磨時光的閒人。
咖啡吧兼具社交和休憩的功能舉世皆然。不過,大概這一次待得夠久,閒坐咖啡吧體會葡國風情的機會很多,更深刻的感覺到喝咖啡是很貼近葡人庶民生活的事。
這兒的咖啡吧通常面積都不大,不論外觀或內部裝潢擺設,都不像台灣的那麼「講究」,或者說,「刻意」吧!但窗明几淨是一定的。在這兒喝咖啡可站可坐,座位在店裡還是戶外,價錢均不同;可以點麵包甜點佐咖啡,也可以單喝一杯,雖然說到expresso總是讓人想到義大利(「義式」濃縮咖啡),其實葡國的expresso也是很讚的。
Castelo de Vide小城裡,早餐時間,人聲鼎沸的咖啡吧。
里斯本閙區,隱身巷間的咖啡吧,比一般社區的「豪華」些,看櫥櫃的擺設物品,大概是要兼作觀光客的生意。
這裡的行規似乎是,選用哪一種品牌的咖啡豆子,該品牌即提供咖啡杯具。通常,咖啡吧絕少轉換販賣的咖啡豆品牌,一賣就是幾十年。
Delta應該是目前最受歡迎的牌子,到處可見。在超市也可買到他們的咖啡豆。
我還蠻喜歡的牌子。
蛋塔名店算是例外,使用自己的杯組,用的是Delta的豆子。
這個牌子叫做「金鑰匙」,不錯喝。
以上是四種較少見的牌子。
Sical是我最喜愛的咖啡品牌。
似乎是新出現的連瑣咖啡吧,用的是Sical的豆子,但杯子上是店家的logo。
2010/07/30
一定要吃的蛋塔
2010.04.08
馬路對面那一排有著藍色遮篷的店家,就是里斯本正宗老字號的蛋塔之家,Pasteis de Belem。
一接近就會明顯感受到人潮往該店匯集的態勢,所以不會迷路,中午下午都是人潮:除了當地人,像我們這樣的旅遊散客,還有遊覽車載來一車車的旅行團,都會來這兒一嚐百年蛋塔的美味。
慕名而來加入排隊行列的人,之所以沒蔓延到騎樓上,全都是因為廚房不斷地大量烘烤一大盤又一大盤的蛋塔,再加上至少六個人在櫃台服務,即使蛋塔常以秒殺的速度清空,也不致讓來客久等。
記得十多年前來時,一個蛋塔的售價約是台幣25元,現在要0.9歐,平心而論,並沒有漲很多。
除了招牌蛋塔,這裡也像一般的葡國咖啡吧販售許多光看就讓人流口水的甜點和麵包。
老店不斷擴張的方式不是一直開分店,而是買下原址右邊及後方的民宅,打通後成為一進又一進、層層深入的「餐廳」,穿過一個拱形牆就進入另一間用餐區,彷彿穿梭在山城巷弄間一樣,有著尋幽探密的樂趣。
餐廳的裝潢經過設計,風格統一,色調採簡單清爽的藍白相映,雖簡單卻十分細緻,連燈飾、桌上的紙巾盒乃至咖啡杯、糖包等都照顧到了。
隨著科技進步和大幅增加的客量,老店的點餐作業也電腦化了,古老的收銀機成了陳列品,但仍不忘把點餐電腦安裝在古董木櫃裡,整個空間顯得很極為雅致。這裡的員工流動性不高,圖中這位先生就已經在這度過了二十幾個寒暑,依舊氣定神閒,不急不徐,流露出在百年名店服務的驕傲與優雅。
這天的午餐是鹹派和「三明治」。鹹派的外皮酥脆,內餡是紮紮實實的蛋和蘑菇;三明治的麵包不是土司,而是當天出爐的鄉村麵包,夾好火腿和起司,端出來前再烤過,超香的!另外一款三明治則沒烤過,夾的是乾醃生火腿(presunto),生火腿又靭又鹹,我不太喜歡。
主角上場了!在這裡,正餐只是配角,真是詭異得很!
和我們熟悉的蛋塔不同的是:這蛋塔皮薄而脆,很多層,咬下去喀嗤作響;餡料表面烤得微焦,讓奶香和蛋香不會太突顯而過於濃膩,同時也形成軟而不綿的口感。雖然素顏的蛋塔已夠可口了,但灑上糖粉和肉桂粉之後,那真是絕配,超級好吃。
附記:
蛋塔一人至少要點兩個,一個意猶未盡,鐵定後悔;如果點三個以上,不要害羞,沒有人會奇怪的。
訂閱:
文章 (Atom)